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综合动态

综合动态

我国田间发现低致死率非洲猪瘟基因II型自然变异流行株

  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在开展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监测及病原学研究中发现,我国部分省区出现了低致死率的非洲猪瘟基因II型自然变异流行株。相关研究论文 “Emergence and prevalenc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lower virulent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es in domestic pigs in China in 2020” 已于2021年2月26日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目前,全球范围内非洲猪瘟病毒已鉴定出至少24种基因型。其中亚洲主要流行基因II型。时下,非洲猪瘟尚无商品化疫苗或有效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及感染猪群扑杀是防控主要策略。因此,开展流行病学监测及流行株的基因组变异、生物学表型及致病力研究,对非洲猪瘟防控具有关键指导意义。

 

  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于2018年分离鉴定了我国第一株非洲猪瘟病毒HLJ/18。2020年6月至12月期间,该实验室课题组在我国部分省区开展较为系统的非洲猪瘟病毒流行病监测工作,共分离出22株基因II型非洲猪瘟流行毒株。与最早的分离株HLJ/18相比,2020年分离株基因组序列均发生不同程度改变,包括核苷酸突变、缺失、插入或短片段替换等。其中11株病毒的EP402R基因呈现四种不同类型的核苷酸自然突变或缺失,造成CD2v蛋白编码缺陷,失去HAD表型(non-HAD)。选取4株代表性病毒进行了动物回归试验,其中具有HAD表型的2株病毒致病力与HLJ/18相当,表现为典型高致死性(图1)。

 

      值得注意的是,2株缺失HAD表型(non-HAD)分离株显示出较低的毒力,但依然表现出明显的毒力残留,高剂量感染能引起亚急性和慢性病程,并部分致死感染猪只;低剂量接种主要引起非致死性的持续感染,以及亚急性或慢性病程(图1和图2)。两株non-HAD病毒均具有很强的水平传播能力,尤其HeB/Q3/20表现更为突出。

图1. 2020年ASFV分离株对猪致死性分析。HuB/628/20(A)和HLJ/44/20(B)毒株;HLJ/HRB1/20(C)和HeB/Q3/20(D)non-HAD分离株。

 

  图2. 毒力减弱田间变异株引起的发病症状。接种猪表现出关节肿胀(A)、瘫痪(B)、皮肤肿块(C)和皮肤坏死(D)等症状。

 

  本研究发现,我国田间至少存在4种以上的低致死率基因II型自然变异株。虽然致病力较典型强毒株明显降低,但仍然呈现明显的残留毒力,且具有很强的水平传播能力;其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很可能已在田间猪群中流行,造成持续的感染、慢性病程甚至死亡,给非洲猪瘟早期诊断带来很大障碍,为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带来全新的挑战,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尽快制定和采取应对策略。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资助。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孙恩成副研究员、张振江博士、王子龙博士、何希君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步志高研究员和赵东明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27-021-1904-4

 

上一篇:所工会举办“闹元宵 猜灯谜”活动
下一篇:哈兽研揭示SUMO化修饰影响流感病毒致病和传播的分子机制
扫一扫 关注我
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