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综合动态

综合动态

[黑龙江日报]“科研不可囿于固有 要勇于创新”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疫病诊断中心主任蔡雪辉

  (5月19日黑龙江日报三版   黑龙江日报记者 车轮)

 

  日前,记者见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疫病诊断中心主任、动物病原监测与流行病学研究团队首席科学家蔡雪辉,刚获得全省劳动模范称号的他,仍然带着学生在实验室忙碌。他一边放下手中的试验一边笑着对记者说:“我就是个搞应用研究的,实验室和生产实际是我的工作岗位。”他一直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办公桌上总是放着厚厚几摞专业书籍,摊在桌面上的是他正在看的国外专业期刊。

 

  

 

  蔡雪辉长期从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防治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通过他与同事的多年努力,在猪蓝耳病的防控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并获得多项奖励。1995年,在国内某地暴发病因不明的,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重大疫情。蔡雪辉所在团队迅速开展了此疫情病因调查和病原检测,1996年,确诊此次疫情是国际上正在流行的“猪蓝耳病”,并分离鉴定了国内第一株“猪蓝耳病病毒(CH-1株)”。“1987年,猪蓝耳病首先在美国暴发,随后在欧美流行开来。”蔡雪辉说。在随后的十年里,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发预防猪蓝耳病的系列疫苗,“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每一次科研上的进展都是多次挫折和失败的结果。”2005年,当国内第一个猪蓝耳病的灭活疫苗研发成功时,蔡雪辉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

 

  然而,研究与创新一定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其实,作为科技人员,在研究与创新之路上,往往会囿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蔡雪辉告诉记者,从1996年开始,研究了十余年的“猪蓝耳病”,他自认十分了解,从没想过自己会因“了解”而“吃亏”。2006年,我国暴发“猪高热病”疫情,造成中大猪的急性死亡,与侵害母猪和仔猪蓝耳病明显不同,凭以往的经验他推测应该与“猪蓝耳病”无关。由于受这种固有想法的影响,使他延误分离鉴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的时机,此事对他触动很大,“科研创新永无止境,万不可囿于固有,止步不前。”于是,他带领研究团队总结经验,通过努力于2007年研制成功了猪蓝耳病的活疫苗。

 

  蔡雪辉常说,“只有经过生产实际的检验和认可的科研成果才是真正的科研成果。”他和他的团队一边在实验室研究,一边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一线,多年来,他积极深入基层传授疫病防控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足迹从我省延伸到全国各地。2012年以来,进行科技讲座30余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970人次,使猪蓝耳病的防控技术成果快速服务于生产实际,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11亿元,间接经济效益数百亿元。

 

  为了使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更多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生产实际,蔡雪辉积极组建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疫病诊断中心,2011年诊断中心正式面向社会服务,6年来为我省养殖企业的疫病诊断与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诊断中心主任,他积极促进中心管理规范化和国际化,2014年该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CNAS认可,是国内较早通过该认可的兽医诊断实验室,成为国际承认的动物疫病诊断中心。

 

  科技创新要敢于攻坚克难,作为科研人员,蔡雪辉从未忘记这一使命。蔡雪辉先后获得“国务院特贴专家”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成为我省科技领军人才、我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我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可他内心仍念念不忘现阶段的研究工作,NADC30毒株的流行、伪狂犬变异毒株出现、变异病原的致病机制、新型疫苗的研发等等,这些课题排满了他的工作日程。他说,这条研究与创新之路,他会一直走下去。

  

上一篇:我所成功参加院庆60周年文艺演出
下一篇:欢迎大家广泛使用所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来扩大本单位(团队)的影响
扫一扫 关注我
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