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之声 (zgzs001)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至今清楚记得,1978年3月18日,他正在田里干活,村头大喇叭里忽然传来一个声音: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
这一天,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技工作者们从“改造”的“牛棚”来到人民大会堂,此后不久,他们的身份将从“臭老九”变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现场
全国科学大会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重大论断,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这的确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以后不久,小平同志又加了一句,说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把科学技术现代化搞起来。
1978年春天,恢复高考后的首批二十七万三千名大学生报到入学。王渝生也在这一年报考了中国科学院的首届研究生。
王渝生:对于我和我的同学们来讲,迎来了我们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对于我们整个国家的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资料照片 图自新华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巨大的进步,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发展了原子能、半导体、自动化等一批新兴科学技术。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与经济脱节等弊病严重束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文革10年,更是一切处于停摆状态。
参加全国科学大会3个多月后,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踏上了赴美考察的旅程。
陈春先:在硅谷128号公路,我看到有的产品半年以前还是在实验室里,那么现在已经是在市场上大量的销售,已经有几千万、上亿的产值了。我们在中关村搞科研的人不少,但是为什么人家的产品那么多,而我们呢,就停留在样品、论文、展览会上。
1980年10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间十几平米的仓库里,陈春先和同仁们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陈春先铁了心,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非议却接踵而至。
陈春先:说他们这些人自己给自己加了两级工资。说是歪门邪道、不务正业、腐蚀干部,扣了很多帽子。
陈春先等创办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
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那时的陈春先没有想到,并不成功的“服务部”成了中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雏形。几年间,一批中科院、北大、清华的知识分子“科技下海”,联想、科海等民营科技公司破土而出。1985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规模。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资料图
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从宏观上制定了科学技术必须为振兴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等方针和政策。
清华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这个决定开启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农村改革应该是比较成功的,沿海的开放战略开始逐步形成,这个时候是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开始非常强烈了。85年的科技体制改革首先一个“皇粮”可以逐渐切断,逼得你必须去跟着生产实践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另外,鼓励科研人员下海。
中关村科技园区 资料图
科技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启动,陈春先们的尝试有了政策基础。改革拨款制度,打破“大锅饭”,开放技术市场……在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引导下,科技界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多种形式进入市场经济。与此同时,新时期中国的科技计划体系也逐渐形成。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4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时任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回忆,仅用两天时间,小平同志就做出了批示。
朱丽兰:小平同志当时就批示,要宜速不宜迟。当时就由国务院和中央领导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小组来讨论,它的目标、怎么样起步、怎样来支持。同时,马上就组织了专家来定,在哪些领域当中,怎么样来发展。最后863计划整个的部署的出台,是经过了中央政治局的讨论。
8个月后,一个面向2l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公诸于世,因专家建议和邓小平批复都发生在1986年3月,“863计划”这一名称被叫响。中国被推向了世界高科技竞争的起跑线。
199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15名“863计划”的科技工作者拉着小提琴,配合高科技激光,表演了节目《流光溢彩》。但这届春晚,被大家更多记忆的是一个叫《机器人趣话》的小品。
1996年春晚节目《流光溢彩》
1996年春晚科技题材小品《机器人趣话》
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中国也在改革开放20年后搭上了互联网经济的第一班列车。国产品牌电脑的研发和普及,改变了计算机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新闻门户、邮箱、搜索、即时通信……多种形态的互联网企业破土而出,科技深深融入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世纪之交,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科学技术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1997年,党的十五大,“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被列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科技创新早已成为各国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核心,经济强国必然是科技强国。进入新世纪,国家创新体系日益完备,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得到确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描绘了中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壮美前景。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也就说要逐步逐步从跟随学习型的发展,转向我们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按照中国特色来发展,建立我们自己的国家的制造业的体系、知识产权的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刘琦岩认为,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刘琦岩:当前我国正跨过中低收入,迈向全面小康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都同我们国家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息息相关。特别是当前我们还面临一个境遇,就是世界新科技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发展的转方式、调结构历史性的交汇在一起。我们还要面临着网络经济信息时代的挑战,这些背景因素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努力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开放。
2017年最后一天,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亮灯。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正式具备通车条件。
2018年1月1日凌晨四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出发了。他要用奔跑的方式庆祝这个特别的元旦,从港珠澳大桥收费站跑到粤港分界线,29.81公里,用时3小时04分。
从接受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林鸣开始长跑,风雨无阻,用双脚一步步丈量港珠澳大桥创下的一个个“世界之最”。
林鸣:可以说两个“零”、从零开始、从零跨越。从这个工程应该看到的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国力的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多年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8年1月1日凌晨四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60岁的林鸣开始奔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建设港珠澳大桥期间,中国工程师们发明了1000多项专利技术,将国外同行们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推动了国家及行业科技创新的实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智慧和实力!
科技创新动力永不停歇。我国科技创新正在迈入国际科技创新体系第一阵列,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
距地面343公里!这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缔造的中国高度。
每秒9.3亿亿次!这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创造的中国速度。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最大深度7062米!这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刷新的中国深度。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厚积薄发的“中国突破”、“大国重器”频频震动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正是要让科技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科技支撑经济、改善民生、探索未知的作用能得到越来越充分地发挥。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40年前,中国科技迎着春天起航,40年来,改革释放出的新动能和新活力不断迸发,今天,我们站在了建设科技强国的新起点。科技改革不断深化,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一不断完善的“点火器”,必将发动创新的强大引擎,牵引中国这艘巨轮向着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行。
习近平: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之声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