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团队和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在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s (PDIs) negatively regulate ebolavirus structural glyco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via the autophagy-lysosomal pathway”为题,于2022年2月7日在线发表于《自噬(Autophagy)》杂志。该研究报道了埃博拉病毒利用细胞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增强其对宿主的感染适应性及其分子机制。
埃博拉病毒是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烈性病原,主要引起病毒性出血热,最高达90%病死率,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病毒粒子表面的囊膜糖蛋白GP结合病毒受体,在感染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同时,该病毒蛋白对宿主细胞有杀伤作用,是病毒最重要的毒力因子。然而,这一现象背后的机理仍然不明。该项目的前期研究发现GP蛋白的表达调控依赖宿主细胞的内质网相关分子(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7, 292:5860-5870)。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内质网分子PDIA3通过二硫键介导GP蛋白发生错误折叠,从而激活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通过自噬途径在溶酶体中被降解。进一步研究发现,所有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病毒的GP蛋白均可在PDI作用下加速自身降解。
经典的理论认为PDI家族蛋白是促进蛋白折叠和表达的重要分子。本研究首次阐明这些蛋白也能负向调控糖蛋白表达,因而颠覆了对其传统分子功能的认知,同时提示了靶向PDI分子开发特异性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理论可能性。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密歇根州立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王斌副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张晶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郑永辉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3013)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5548627.2022.2031381